沙俄撤兵、关东趋稳,清廷如此卸磨杀驴太狠毒,张作霖:正等着呢

时间:2020-01-28
访问量:1392

纵观清末时期的关东大地,最不缺少的恐怕就是土匪,仅在奉天一省,大匪首就有十余人之多,可是大浪淘沙,最后能混出样来的却实在寥寥,而称得上“名垂史册”的,又有哪个比得了张大帅?

话说回来,成功没有偶然,张作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,主要是因为他胸怀大志,不但从不满足于吃喝享乐,而且颇具政治头脑,这一点,仅在他对八角台保险队的管理方式上便可见一斑。

俗话说“国有国法、山有山规”,既然是“道上”混的,是不是就该由山规约束属下?杀打存留全由张作霖一人说的算?其实不然。自从张作霖从张景惠手中接过了头把交椅做了大杆子,保险队很快便换了风气,除了一些赌博斗殴之类的小事可自行处理外,张作霖做出规定,凡涉及国法者必须全部交出去,由地方衙门处理,这样一来,不但杀住了之前的歪风邪气,官府对张作霖的好感也与日俱增,是不是一举多得的好手段呢!

言归正传,打败了项召子后,张作霖将缴得的大批钱财物资全部用于招兵买马,保险队在实力上又登了一个新台阶,张氏本人也终于跻身于“巨匪”之列,不过,张作霖并没有闲情逸致去享受喜悦,因为他开始隐约觉得,那个令他期待已久的机会,似乎就要来了。

张作霖猜想的一点也不错,随着软弱的清政府向列强妥协、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最终仍是难逃失败的命运,1902年4月,《俄国退兵条约》的签订后,久经战火的东北大地终于显出了些许稳定的曙光,此时官府对地方民团的需求已然不再,反而要出手治理这些半黑不白的匪患了。

“治理”二字说来容易,可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真要做起来恐怕绝非易事!

按照当时盛京将军増褀的想法,倒是简单的很,两个字——遣散!可是下面的人们都知道,要这些早就作威作福惯了的“大王”们放下枪杆子再回到田里种地简直就是白日做梦,于是这个想法只一提便直接泡了汤。

要说这増褀大人倒也是个实在人,似乎总是只有一根筋,心想既然遣散不了,那剿了他们总可以吧!话音未落,底下又是一片诉苦之声,七嘴八舌这么一说,增大人也直接便泄了气。诚然,大战刚过,以当时奉天的兵力、财力哪里还有全盘征剿的条件呢?

难是难了点,可事情总归还要解决。为増褀解围这个人叫做廖彭,官居新民府抚民知事,凭着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,终于说通了増褀,最终决定以招安为主、征剿为辅为策略解决问题,说白了就是招抚大股的、有意为朝廷效力的民团,然后再借他们的手除掉小股的顽固的民团,看到这大家是不是想到了高俅、蔡京之流呢?

当张作霖得知增棋想要对土匪民团进行招抚的意向后,当即请来队伍的骨干人员和文人张子云、杜泮林等有识之士人进行商讨。对于顺应招抚,与会人员大都没人反对,因为谁都知道,当时大大小小的土匪已实在太多,又加上连年战乱、民不聊生,早已是狼多肉少,抢无可抢,强干下去可当真要应了那句“竭泽而渔”了。

更重要的是,土匪终究是土匪,俗话说:羊肉贴不到狗身上,怎么说都是水火不容的关系,别看官府现在没有能力全盘剿灭,可一旦哪天恢复了元气,没准这灭顶之灾便会从天而降,所以大家很快达成一致——与其被动等待接收不如主动投诚。可是投诚不假,怎么投仍是个大问题,以八角台的势力和名望,橄榄枝能不能够得着还得两说,于是众人一番议论后,你看看我、我看看你,最终还是将目光聚拢在了张作霖的身上。

上一条: 张作霖童年死里逃生,流离失所中顿悟:干啥都不如当个土匪体面
下一条: 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,春节间农村及时取消6688寿宴和家庭聚会
辽ICP备19018281号-1